|
|
 |
副研究员 |
|
 |
 |
于爱芳 副研究员 |
|
于爱芳,女,于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晶体表面高激光损伤阈值增透膜的研制工作,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为低工作的电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查看详细>>
|
 |
李丁 副研究员 |
|
李丁,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至2014年06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德国莱布尼茨联合会费迪南德布劳恩研究所(Ferdinand-Braun-Institut, Leibniz-Institut f r H?chstfrequenztechnik (FBH), German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8月至今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主要从事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器件生长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
查看详细>>
|
 |
赵志浩 副研究员 |
赵志浩,男,副研究员,2013年获天津大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中山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6月入职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发电机的结构设计及材料优化、压电材料的性能优化及应用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1000余次,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Acta Materialia、ACS Nano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查看详细>>
|
 |
骆健俊 副研究员 |
骆健俊,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获暨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4月入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纳能源器件与自驱动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被引6000余次,H因子40,获授权专利5项。
查看详细>>
|
 |
竭洋 副研究员 |
|
竭洋,副研究员,2018年1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2月-202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8月博士后出站后留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职位。目前主要从事摩擦纳米发电机设计及其在纳米能源和自驱动传感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探究传感界面与摩擦电子学理论。
查看详细>>
|
 |
张之 副研究员 |
|
张之,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历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微纳能源与传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晶体薄膜制备、半导体界面的摩擦伏特效应、半导体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新型摩擦电子器件及多源能量采集器件。
查看详细>>
|
 |
李万鹏 副研究员 |
李万鹏,副研究员,2018获得北京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21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9月-2023年8月在香港城市大学超时空分辨电子显微中心(TRACE)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透射电子显微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学表征。
查看详细>>
|
 |
许子颉 副研究员 |
许子颉,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现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自驱动智能航空航天传感系统/柔性功能材料/柔性自驱动电子系统。至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Nano Ener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德科学中心林岛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等。第73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作为负责人带队获得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客中国柔性电子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国家级金奖荣誉,同时获得唐立新奖学金等社会奖项荣誉。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大赛专家库,任多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评委。
查看详细>>
|
|
|
|
|